大中时尚周刊专注时尚奢侈品资讯报道,潮流服装、护肤彩妆、品牌动态,报道女人健康时尚生活,打造第一时尚生活娱乐门户,报道内容包括时尚业界人事变动,拥有时尚业界最全的时尚人物库!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来源:大中时尚周刊作者:杜学君更新时间:2020-09-02 19:16:02阅读:

本篇文章3403字,读完约9分钟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而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活力、财富和力量之源。“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三步走”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国的战略目标。如何理解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环境。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特点和困难是什么?如何看待和理解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未来前景如何?中国制造业的道路在哪里?围绕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伟。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中国制造业的历史背景?

李伟: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因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常态,其特征是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和权力转换。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符合后发经济体的一般发展规律。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正在从中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移。新经济范式是工业化进程向后期推进的直接体现,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要阶段。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如依靠廉价优质劳动力、直接引进和吸收国外技术、巨大的国内市场、强大的政府及其资源动员能力等,已经发生了转折。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约束条件也不同于以往,这意味着原有的增长势头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要真正从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率的集约型增长,经济发展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型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增长。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走向更高阶段和更高水平,取决于新旧驱动力能否顺利衔接。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从全球背景来看,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环境的变化,制造业正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最上游的角力场。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例如,美国制定了先进的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战略。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如印度、越南等。,还利用他们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因素来迅速推进他们的工业化进程。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此外,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分工。数字信息技术、新材料、3d打印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改变“发达国家技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高收入国家市场”的传统分工模式。智能制造、制造服务、生产分散化和营销全球化成为新趋势,处于制造业高端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显著增强。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要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在制造业。可以说,在调整中推动制造业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对于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实现两百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放缓,提高质量和效率空室

中国经济时报:你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的新形势?有什么特点?

李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缓慢、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

一方面,随着劳动力红利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污染等低端制造业增长乏力,导致中国工业整体增长率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2014年9月的8.0%下降至2015年9月的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由2014年1-9月的7.9%降至2015年1-9月的-1.7%。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产业转型,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积累的一些风险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大多数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急需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倒闭、员工流动甚至失业。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当然,尽管增长率已经下降,the/きだよききだよ0/of的增长质量和效率仍然巨大。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结构来看,制造业高于农业和服务业,投资品制造业高于其他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高于其他服务业,而贸易部门高于非贸易部门。由于部门之间的效率差距大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有一个相对较大的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高的空.可以说,中国制造业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仍蕴含着巨大的新发展机遇。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判断,即中国的发展仍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可以有所作为。改变的只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它没有改变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而只是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难以避免,但成功的调整将提高资产质量、产业结构和全球竞争力。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依然存在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竞争优势是什么?

李伟:目前,中国虽然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基础制造业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突出。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制成品大多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的“三低”产品,在国际经贸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从产品竞争力来看,国内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大型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作为研发的主体,其研发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制造业研发投入远远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虽然中国有华为、联想、中兴等投资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但中国制造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仅占销售额的1%左右。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弱已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严重障碍。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同时,必须看到,尽管中国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处于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具体来说,我们至少有以下优势:

首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2014年的经济增长仍超过800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这一增长超过了土耳其2014年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额;中国每年进口货物约2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的经济总量;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出口国,2014年出境游客超过1亿,海外消费达到1648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只要制造企业能够开发和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中国就有足够的市场潜力。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第二,中国劳动者的素质在不断提高。中国每年有700多万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另有200万人在电大和成人高校接受继续教育。人力资本的质量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红利的下降。而且,相当多的人能够达到跨国公司的雇佣标准,这也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设立R&D总部的重要原因。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第三,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根据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工业类别目录中所有工业类别的国家,拥有39个工业类别、191个中间类别和525个小类别,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工业支持能力。这是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的宝贵而难得的坚实基础。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第四,中国在扩大新兴市场方面也有很强的优势。许多新兴经济体正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国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产业支撑能力。由于中国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的消费和技术偏好,中国在国际产能合作和拓展新兴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利于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顺利转型。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第五,中国制造业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政策环境良好。为了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中国于今年5月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将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和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创造有利条件。随着该计划的实施,信息技术、高端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将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同时,更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将支持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制造业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为制造业服务的第三产业也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和理解转型升级?

李伟:转型升级是中国工业增强竞争力、防止industry/きだよよ0/集中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途径。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以长期保持其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优势。

推进结构转型升级,首先要明确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我认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建立更加均衡的结构关系,使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更加均衡,使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更加均衡,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更加均衡,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技术进步和劳动质量的提高,使中国经济成功地向更高形式、更复杂分工和更优化结构的阶段演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代表工业4.0发展方向的智能制造将成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和国家战略。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弥补工业2.0和工业3.0的课程,全面提高中国制造业在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实现这些目标将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三相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着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稳定增长的任务。我们必须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平衡,不仅要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而且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与结构调整目标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新一轮对外开放,实现空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中国制造业和经济向中高端发展。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实现制造业强国转型需要重大战略政策安排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大国转型的政策重点在哪里?

李伟: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不仅是时代赋予制造业的历史使命,也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为了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大国的转变,必须做出重大的战略和政策安排:

第一,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可以看出,上一轮中国制造业依仗“大”,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在下一轮,中国的制造业必须依靠“实力”,而建设先进的制造业是壮大中国经济的支柱。如何理解这种“强势”?或者什么样的标准可以被视为真正的制造力量?重要的标志是“三个转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的转变,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转变。具体来说,要强化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从加工制造向R&D延伸,包括设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建设、商业模式和物流体系;我们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中国只有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强,幸存的制造业也越来越强,才能被视为制造大国。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二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和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型化”专业化生产企业。在2014年公布的全球十大盈利企业中,中国有四家企业,都是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一家是工业企业。上榜的其他六家外国公司包括苹果、三星和微软。这种差异发人深省。对中国来说,工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没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制造业)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很难说中国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目前,像华为这样的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太少了。如果能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中国的经济转型可以说是成功的。

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第三,为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创造一个合法、诚实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特别是在环境创造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大大加强。从现在起,制造企业依靠“山寨”已不再可行。在新的发展阶段,企业要形成竞争力,必须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体系和市场环境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显著提高知识创新的保护水平,改善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真正放开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制造业。与此同时,政府应提供支持性政策和政策指导,鼓励企业在制造业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让企业成为市场化创新的主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更少的市场干预,才能产生显示强大的经济活力。

标题:李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6623.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