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文:面对两难 企业唯有创新
本篇文章2039字,读完约5分钟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正处于快速崛起时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赵昌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下降、新竞争优势形成的困境,这种困境将在一定时期内并存。他认为,如果你想转型升级,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摆脱低端产业链,形成自己的品牌。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许多问题。根据您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您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和挑战是什么?
赵昌文:中国制造业目前的主要优势是:
首先,一个健全的行业类别。中国有39个工业类别、191个中等类别和525个小类别,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中所有工业类别的国家。
第二,突出工业地位。2014年,中国在七大类中排名第一,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20.8%。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涉及的电子信息、互联网和新能源产业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第三,一些行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的名片和含金量逐渐获得国际认可。例如,航空/航天制造、高速铁路、移动通信、核电等。
当前的挑战包括:
首先,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迅速下降和新竞争优势形成的困境。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新强调制造业,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加快工业化进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回归”发达国家并“转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已经开始,尽管这种趋势不是单向的。
第二,大量制造业长期被压制甚至固化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整体竞争力不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用很低的利润换来了廉价劳动力、大量消耗资源和生产要素以及环境污染,但国际竞争的挤压决定了改变这种模式并不容易。
缺点恐怕仍然是品牌。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以创新的金融政策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发现,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加困难。根据您多年的研究,您认为民营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赵昌文: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民营制造企业面临着所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二是创新人才少,研发投入少,企业综合创新能力不强;第三,除技术创新外,中国企业在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第四,缺乏创业精神,缺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鼓励企业创新,不再强调财政支持。未来将建立一个开放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政府和企业在创新方面有分工,鼓励私人参与。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制造企业应该如何快速行动,以创新为动力,赢得市场?
赵昌文:如果我们看看中国的一些城市,比如深圳,为什么我们能在创新资源和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获得比其他地区更高的创新绩效?关键是创新生态的许多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是创新主体的差异,即企业是否在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深圳,很多年前有一句“四个90%”的话,就是R&D 90%以上的机构都是在企业里设立的,90%以上的R&D人员都集中在企业里,90%以上的R&D资金来自企业,90%以上的服务发明专利来自企业。
第二,市场化程度较高。在深圳的创新传统中,市场是永恒的核心,而不是政府。作为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地方政府的市场意识最强,政府权力与市场的界限相对清晰,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很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没有政府作为最终的购买者,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这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深圳的市场化程度也反映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尽管政府办的科研机构很少,但民营和新兴的科研机构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创新力量。
中国经济时报:与德国、日本、韩国等制造业转型升级较好的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存在哪些不足?解决方案在哪里?
赵昌文: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首先,许多企业正沿着价值链攀升,并在提升自身能力方面取得进展。延伸到R&D和设计、品牌建设、销售和服务等附加值较高的非制造业环节,不断提升企业在微笑曲线上的地位,是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
第二,企业更加注重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来实现业务转型。研究发现,已建立品牌优势的企业受经济放缓的影响较小,甚至发展得更好。许多品牌优势企业,国内外销售订单正在蓬勃发展,产品或服务供不应求,企业利润水平不断提高。
短板恐怕就是品牌,因为品牌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信任,是消费者眼中的一种产品,没有长时间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看来,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改革,如何发挥其政策导向和支持作用?
赵昌文:政府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有利于企业转型发展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环境决定企业的行为。在没有“创新溢价”的环境下,创新型企业不如非创新型企业,企业不会在研发和创新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在市场不够开放的环境下,管理粗放的企业不用担心破产就能获得更好的利润,企业就不会有强烈的管理创新动机。
二是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从创新投入和创新收益两个方面优化制度环境。从创新投资的角度来看,可以对企业的R&D投资实施税收优惠、补贴等激励措施。从保护创新收益的角度来看,大力加强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尤为重要。
第三,创新金融政策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的金融政策和服务被用来促进制造企业的转型和发展,特别是与财政和税收政策相协调,从而引导更多的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和完善开放、竞争、透明、高效的金融资源配置市场,鼓励创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形成与企业转型升级融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金融供给结构。
标题:赵昌文:面对两难 企业唯有创新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6619.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赵晋平:陆海统筹 双向开放
下一篇:刘世锦:中国制造业升级关乎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