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马伯庸:历史缝隙中的细节
本篇文章1748字,读完约4分钟
本文为马伯庸新作《三国配角演义》前言。
文 | 马伯庸
二○一二年十一月
小时候最崇拜的就是三国英雄,对其中的名将谋臣如数家珍。当时我深深地相信,“智”的最高境界是诸葛亮,“武”的最高境界是关云长,“勇” 的最高境界是赵子龙,“仁”的最高境界是刘玄德,再加一个大反派曹操, 余者碌碌,乏善可陈。
后来我发现,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一部《三国演义》,成就了几个经典角色,但并且也锁死了我们对三国时代的视野。自《三国演义》以降,举凡小说、评书、戏剧、丹青乃至后来的电视剧、电影,我们会发现, 反反复复说的总是刘关张、曹刘孙、诸葛亮,讲的总是他们官渡之战、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的故事,仿佛整个三国时代除了这几个体、这几件事,就没有其他值得说的东西了。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水浒传》讲的是绿林好汉的传奇,
《西游记》讲的是师徒四人的游记,都是微观视角。《三国演义》跟它们却不同,描绘的是宏观的整整一个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既有大人物的风云际会, 也有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既有扭转乾坤的宏大叙事,也有跌宕起伏的个体奋斗。这些海量的细节填塞在大时代的骨骼之中,使之有血有肉,生动无比。
我们关注的,往往是这个时代最宏观的部分,以及那几个时代的骄子。
越来越多的微观细节,则被忽略掉了,沦为无足轻重的背景。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这也是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创作初衷。
三国并不是只有主角,还有多个配角和小人物。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 只不过被埋于历史的夹缝中,不为人知罢了。我的任务,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段,让哪些配角走向前台,哪怕只是在短短几千字的篇幅里,也要绽放出如同主角般绚烂的光彩。
这几篇基于三国背景的小说并没有严谨的历史考据,也并非单纯的文学创作。如果要把它强行归入一个类别,那么它应该属于一种对历史的再想象。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永远只是一点不完全的片段与表象,在这些片段的背后和间隙究竟存在着什么,却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的从业,是从一句微不足道的史料记载或一个小小的假设出发,把散碎的历史片段连缀成完善的链条,推演出一个逻辑可靠的故事,让网民意识到, 在他们所熟知的英雄们奋斗的并且,还有多个卑微的配角为了自己的理想或好处而挣扎着。这种“再想象”介于真实与想象之间,与其说是为了还原历史背后的真相,毋宁说是以历史片段为建筑材料,来构筑自己理想中的往事宫殿。
从一段史实出发,中间是最狂野的想象,但最终又可以落实到另外一段史实上,让首尾彼此应和。这对我来讲,是一个无上的快乐。
比如《官渡杀人事情》,它的核心是官渡之战期间发生的谋刺曹操事情, 这是一件真事,但在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单:“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这起足以改变历史的刺杀事情,根本没人知道,如果不是陈寿顺手记下来,这一段早就被人淡忘了。我看到这段史料的时候,忍不住浮想联翩,想象刺杀曹操的徐他是怎样一个体,他为什么要刺杀曹操,刺杀的准备又是怎么进行的, 会不会有在水下悄无声息却惊心动魄的激烈交锋……
再比如《孔雀东南飞》,它是一首中国古典叙事长诗,历来传诵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观察过,这首诗的序言里说得明白,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汉末建安中”,简简单单五个字,就把这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与三国前期那波澜壮阔的群雄争霸联系到一起。那么,两者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联系?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是否还有背后的隐情?哪位三国名人和他们能有来往? 这都是一个小说创作者所兴致趣的细节。还有著名的“马谡失街亭”。《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史书里却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马谡是死在了监狱之中。那么这个矛盾的背后,代表了诸葛亮的什么心思?马谡的结局到底是什么?街亭是否有什么不得了的真相被掩盖了?我很想替古人担忧一下。
这些三国的配角就在这样一连串的刨根问底中逐渐活跃起来,在大时代的阴影下演绎了自己的一段人生,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完全。
在这本小集子里,还附有《三国新语》若干则。它在体例上模仿《世说新语》,利用三国的一点史实逸事穿凿附会,嫁接翻转,聊为一乐,不要当真。
(未完待续)
《三国配角演义》
标题:要闻:马伯庸:历史缝隙中的细节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24066.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