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消除体制性障碍是改革的关键
本篇文章1726字,读完约4分钟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10月25日表示,消除体制障碍是改革的关键,而价格体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10月25日表示,“消除体制障碍是改革的关键。”
他说,特别是有必要改革计划价格体系,这既不能反映成本,也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同日,吴敬琏出席清华大学工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庆典时,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的主旨演讲。
吴敬琏表示,自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已走上放缓的下行通道,与此同时,一系列经济矛盾开始显现。“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这已成为学术界和政界的一个核心问题。”
吴敬琏说,近年来,从各种意见和分析框架到实际政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个分析框架,以及由这两个不同的分析框架衍生出的不同策略和对策。
一是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即“三驾马车”分析方法,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因需求疲软而进入下行通道。这种分析方法源于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
"在我看来,理论上有一个大问题."吴敬琏说,因为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方法被用来研究中国的长期增长。从实际表现来看,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一直使用这种方法来应对gdp增长的下滑,并在2009年采取了非常强有力的刺激政策,试图提振经济增长率。从2009年到2010年,经济增长率在短时间内从6%左右延伸到8%以上甚至10%,但时间很短,2010年底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从2010年到现在,几乎每年或每隔一年,这种强有力的刺激方法将被用来促进经济增长。
吴敬琏分析说,这样做产生了两个负面结果。首先,投资拉动的效果越来越差。尤其是在最近两年,这种刺激的效果几乎等于零。另一方面,由于过度投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率,即所谓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高。
二是从供给方面的各种因素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即注重新劳动力、新资本投资和效率提高。吴敬琏认为,用这一分析框架来解释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取得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很有说服力的。
他说,根据这一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未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应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一句话,就是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他分析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提出了20年。过去没有成功的原因在于实现这一转变的“体制障碍”的存在。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系。“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主要精力是有效推进改革。”
对于许多领域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吴敬琏认为,权力下放应该挤出水来,要“根据李克强总理关于法律未经授权不可行的声明,制定出这次市场准入的否定名单”和“制定出各级政府的肯定名单”。
关于金融改革,吴敬琏说:“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的核心改革进展顺利。应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然而,长期以来,金融市场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证券市场的改革进展非常缓慢,特别坏的消息是,在股票市场崩溃之后,显然有一些迹象。从审批制度到登记制度的改革似乎推迟了,这是一个坏消息。”
吴敬琏说,财政改革的进展总体上还可以,但遗留的问题太多;价格改革是一项非常困难的改革,但也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一个是国有企业的定位,另一个是代表国家控制国有资本的组织,无论是主要管理资本还是管理人、事和资产。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解决,但仍有许多难题。此外,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遇到了各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这使得负面清单难以缩短。
吴敬琏说,教育体制改革和法制改革也需要推进,否则,“提高效率”很难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2005年9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了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首任院长陈清泰、斯坦福大学教授青木昌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担任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摄影/张克
清华大学工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十周年庆典。摄影/张克
标题:吴敬琏:消除体制性障碍是改革的关键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7374.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