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
本篇文章3564字,读完约9分钟
吴丹
[“我走过的路让我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它可以改变我的命运。知识是战胜贫困的最好武器,拥有知识可以改写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10月16日,2015年扶贫开发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领导人出席了论坛,并发表了题为“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
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因其18年扶贫教育获得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奖”,并受邀参加论坛。座谈会开始前,杨国强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教育界评价杨国强为教育扶贫的先锋,他的许多创新做法是可以学习和可行的,可以作为民营企业家经营扶贫教育的典范。
关于荣誉,杨国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平凡的事情,正常的心,和公民的责任。”
荣获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奖
减贫与发展高级别论坛是自2007年以来由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举办的一个制度化和品牌化的论坛。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交流减贫经验、迎接减贫挑战和讨论减贫对策的国际平台。
中国政府举办了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级别论坛,希望论坛能呼应联合国发展峰会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减贫。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携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中央领导人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国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推进扶贫开发的措施。他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中国人民的小康社会,谁也不能落后。在未来的五年里,我们将按照中国现有的标准,使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是中国实施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他在讲话中还说:“与其教人钓鱼,不如教人钓鱼。”这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贫困地区的每一个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
杨国强应邀出席了论坛。论坛开始前,杨国强等10位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获得者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中国扶贫奖是中国扶贫慈善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通过建立权威机构、科学系统的评选标准、严格透明的工作程序、细致广泛的宣传,评选表彰活动可以达到展示扶贫社会慈善道德、提高和发展扶贫技能的双重目的,从而促进中国扶贫事业的健康发展。
刚刚获得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奖”的杨国强,在“扶贫必须助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组委会将其评为“民营企业家扶贫创新典范”。
自1997年以来,杨国强、女儿杨、和碧桂园集团共投入扶贫资金21亿元,其中9亿多元用于办学、助学和促进教育,有效帮助了41875名贫困人口。
10月16日下午,杨国强应邀在社会扶贫论坛上发表演讲,分享他的扶贫之路。他说:“我希望每一个出来工作的年轻人都能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穷人也能接受平等和公平的教育,让他们也有机会在生活中发光发亮!”
杨国强积极参与教育扶贫的动力来自他早期的经历。他生来就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他当过牛郎和泥水匠,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他永远不会忘记,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因为贫穷,政府不仅免除了他的学费,还给他助学金,让他完成学业,改变了他的命运。事业成功后,他决心尽可能帮助更多的人。
开办学校来帮助穷人,
建立免费的高中和专科学校
办学是杨国强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花了很多精力建立了两所全日制学校,从选址、规划和建设到教学设计,都是免费和纯粹的慈善性质。
2002年,杨国强投资2.6亿元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在全国范围内招收贫困家庭、成绩优秀、思想健康的学生。学校承担学生在学校的所有费用,并提供助学金,直到学生完成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全部学业。
目前,国华纪念中学已经接收了2356名即将辍学的学生,并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学生。自成立以来,学校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本科入学率。
在与学生交谈时,杨国强总是强调,从国华走出去的学生应该记住学校礼堂墙上的题词:国华学生应该终生追求对社会的奉献。杨国强认为,国华学校的成绩不是看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而是看学生在10年或20年后对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
如今,杨国强每年亲自为国华纪念中学投资4000多万元。
2013年,杨国强又投资3.5亿元建立了中国唯一的免费大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所有入学学生不仅免除所有费用,还可获得日常生活津贴。学校于2014年9月开学,目前有672名贫困学生入学。
杨国强计划在实现办学规模后,每年再投资1亿元加强运营。学院尝试以校企结合的方式办学,将碧桂园的企业经验与学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在介绍这所学校的由来时,杨国强说:“我出生在农村,曾经很穷。当我开始工作时,我成了一名瓦工。一艘飞船改变了我的生活...由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帮助,我有机会为社会建造成千上万的建筑,我可以尽我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杨国强希望,通过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的成立,一方面能够系统地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型和技能型的精英人才,能够很好地运用技能,服务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的精英培养和高层次就业将改变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看法,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学习高等职业教育,改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
帮助学生帮助穷人,
第一个“道德契约”模型
事实上,早在1997年初,当杨国强开始自己的事业并取得一些小成绩时,他就开始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帮助穷人。
一天,他走进《广州羊城晚报》,说愿意捐款成立大学生助学基金,当场拿出100万元的支票,委托报社负责发放这笔款项。从那以后,每年都有100万元按时汇入这个学生资助账户(自2006年以来已增至200万元)。
杨国强是一个低调的人,他对报纸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没人能知道他做出了贡献,二是与接受者签订“道德契约”。
“道德契约”要求,如果接受者有能力和条件,他/她将把他/她收到的援助连同利息捐给这个学生援助基金,或者建立他/她自己的学生援助基金。
杨国强在给学生们的信中说:“我祝愿你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到时候,你有能力和条件。你也应该报答今天得到的帮助,把今天得到的钱连本带利地还给“钟鸣大学生奖学金”,或者自己设立一个奖学金。带着道德责任感,加入奉献爱心和回馈社会的行列。”
直到2007年,通过意想不到的媒体报道,公众才知道杨国强在过去10年里资助了来自广东19所大学的近4000名贫困大学生。
现在,在过去的18年里,共有8065名贫困优秀学生获得了资助。在杨国强的影响和道德契约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传情达意。学生刘国星设立“宋秀琴奖学金”,学生范绍琴设立“何忠奖学金”,学生张复建带领数千名钟鸣志愿者服务社会,传递爱心...
创新成人职业教育帮助穷人,
彻底帮助穷人
经过18年的教育扶贫创新经验,杨国强坚信:“教育扶贫是对贫困人口的教育投资和资助,使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
职业教育是杨国强教育扶贫创新的重要探索。杨国强对职业教育扶贫的探索始于2006年。在四川省国家级贫困县马边县和甘洛县的扶贫工作中,他捐赠了2100万元帮助政府在这两个贫困县建立了当地唯一的职业中学,希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学生掌握技能,从根本上帮助扶贫。
2012年6月,针对农村人口分散居住、集中组织困难的情况,杨国强开始探索另一种教育扶贫方式,并决定将职业教育教室搬到村里。经过认真调查和筛选,杨国强在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启动了“技能下乡培训工程”。在自愿的前提下,该项目为镇上16-60岁的劳动年龄工人提供免费的技术技能培训,驻扎在水头镇的工作人员将与村民住在一起实施该项目。
除培训外,该项目还积极探索人才输出,联系人才公司和雇主,多次组织现场招聘会,疏通就业渠道,帮助受过培训的农民找到工作。
在过去的三年里,16,469人接受了该项目的免费培训,其中8,150人获得了叉车、电工、家政护士等九种职业资格证书,3,828人通过就业推荐到城市工作。
杨国强的教育扶贫对象中,有农村复员军人。2007年,在总参谋部军务部的支持下,杨国强投资5500万元创办了免费的郭亮职业培训学校,8年来,投入4000万元加强了学校的办学。与此同时,他向安徽省的“雨露计划”捐赠了2500万元,并系统地培训农村退伍军人成为熟练的工业工人。
目前,杨国强已投入1.2亿元支持14313名农村退伍军人接受职业培训和就业。
对于他在消除贫困方面的坚持和开拓,杨国强曾经深刻地说过:“改革开放的阳光、社会的帮助、知识和智慧使我战胜了贫困,我的事业使成千上万的人安居乐业...我是一个刚刚摆脱贫困的汗流浃背的旅行者...我走过的路让我充分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它可以改变我的命运。知识是战胜贫困的最好武器,拥有知识可以改写一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标题:杨国强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7344.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