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治年年涝 城市内涝顽疾该如何根治?
本篇文章4595字,读完约11分钟
●近年来,我国暴雨过程多,水量大,局部地区出现极端暴雨。一些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水,区域性暴雨和洪水比正常情况下更严重。一些城市表现出“洪水致洪、洪水致洪、洪水混合”的特点
●目前,整个防涝系统与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这座城市缺乏现代化的防涝系统。除了缺乏管网建设外,还缺乏蓄水、滞水、分流、净化、渗透、调节和河湖水系整治等综合手段。
●要控制城市的弊病,就必须适应当地的条件。旧城区应结合城市更新进行城市管线改造、盖措施建设、雨污分流等。;新城区应该创新规划和控制。根据城市水文学的原理,他们应该充分评估犯罪的风险并保留排水渠道
最近,应急管理部门发布了许多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预警,都提到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防涝。
根据应急管理部门的报告,截至7月22日,6月1日,洪灾造成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27个省(区、市)4552.3万人受灾,142人死亡和失踪,3.5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160.5亿元。
在这些数据背后,城市内涝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国暴雨过程多,水量大,局部出现极端暴雨。一些中小河流洪水频发,区域性暴雨洪水比正常情况下更重。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委员会主任程晓涛说,今年,一些城市出现了“洪水泛滥、洪水泛滥、洪水混合”的特点。
事实上,由于暴雨,老城区成为受内涝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这并不新鲜。广场变成了海洋,街道变成了河流;公共汽车被困住了,汽车没有车顶;井盖被冲走了,下水道成了一个陷阱...
如何走出“年年治涝”的怪圈?如何治疗城市中的顽疾?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要因地制宜,将旧城区改造与城市更新相结合,进行城市管线改造、盖措施建设、雨污分流;新城区应创新规划和控制,根据城市水文学原理充分评估内涝风险,并为洪水留出渠道和空房间。对于极端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必须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
平均每年有100个城市发生内涝
今年形势依然严峻
近年来城市内涝频繁发生。
从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到2013年7月的特大暴雨,辽宁许多城市都经历了沈阳和阜新严重的城市内疚感;随后,2014年7月,安徽省合肥市突然下起暴雨,导致长江东街和东一环下积水严重,数十辆汽车被困...
根据水利部发布的《中国历年水旱灾害统计公报》数据,2006年至2017年,平均每年有157个县级以上城市发生洪涝或洪涝灾害;随着强降水频率和范围的变化,年与年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最高年份,如2010年和2013年,有258个和243个城市出现内涝,在最低年份,如2007年和2017年,分别有109个和104个城市出现内涝。
以灾情相对较轻的2017年为例,城市内涝受灾人数仍达218.7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65.68亿元。
此外,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上述水利部统计的洪涝城市数据仅指涝渍城市,即指河流涌入市区或降雨造成严重内涝并造成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城市。然而,如果没有大的经济损失或明显的人员伤亡,一般城市的内涝是不计算在内的,只计算一次灾害。
今年,城市内涝形势依然严峻。
自6月份以来,湖北省已出现5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恩施、宜昌、荆门、黄冈、襄阳等地多次遭受暴雨袭击,造成严重的暴雨洪水、城市内涝等灾害。
自6月份以来,重庆已经经历了多轮大范围的暴雨,许多流经城市的河流都超过了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再加上重庆独特的立体城市形态,长江沿岸低洼地段的部分积水无法排入河流,造成严重的内涝。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老城区内涝相对严重。例如,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一路旧社区,由于6月29日大雨,积水严重,水深及腰,社区内许多老人被困。
然而,新建的城区也未能幸免。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桂林市燕山区新建了一所大学,几乎每年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负罪感。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所城市水务研究所副所长吴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南方的洪涝灾害是极端气候导致的流域性灾害,导致城市内涝。发生流域灾害时,城市应预防和减轻灾害,新城区应充分评估内疚感风险并避免灾害。”
设计和施工标准低
排水和防洪能力不足
暴雨使现代城市脆弱无助,频繁的内涝使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转向城市的地下管道走廊。
程晓涛曾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建设“先地上后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排水系统负债过多,一旦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程晓涛认为,整个防涝体系与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城市缺乏现代化的防涝体系。除了缺乏管网建设外,还缺乏蓄水、滞水、分离、净化、渗流、调节和河湖水系调节等综合手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盛光耀写道,“重上轻下”的建设模式导致城市排水和防洪能力低下。城市排水管网等地下设施因过于昂贵和隐形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直接表明排水防涝设施的资金投入不足,设计和建设标准低,导致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在吴看来,造成城市内涝问题的因素很多。“原因有很多,比如管道设计、早期规划、极端气候等等。在此期间,许多地方都被洪水淹没,这些地方都建在泄洪道和低洼地区。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中,没有为洪水预留排水渠道。许多城市填满了河道,如小河和坑来建造房屋。当洪水来临时,人们无处可去,于是产生了负罪感。”
盛光耀还提到了排水管网的问题,指出“设计标准滞后,旧管网改造困难”。他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相对落后,排水管网设计标准的制定缺乏前瞻性,滞后于城市内涝防治形势。同时,由于资金投入的问题,过去大多数地方排水设施的实际建设标准都是按下限执行的。根据新标准,大部分原有的排水管网需要进行改造,而地下设施的特点使得旧管网的升级更加困难。
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2018年中国城市排水管总长为68.3万公里,人均约1.37米,建成区排水管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31公里。早在2002年,美国的城市排水管总长已达150万公里,平均长度超过4米,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公里。2004年,日本城市排水管总长为35万公里,人均长度为2.74米。排水管的密度一般为20-30公里/平方公里,有些地区甚至达到50公里/平方公里。
“中国许多地方的排水标准很低,有些城市已经达到‘每三年一次’或‘每五年一次’的标准,而有些发达国家的排水标准是‘每十至十五年一次’。”中国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他长期以来一直愿意创造一个看得见的“地面形象”,而忽视了投资大、见效慢的“隐蔽工程”,使得地下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城市防洪抗涝的需要。
海绵城不是良药
内疚治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城市内涝的综合防治迫在眉睫。
“目前,国家正在开展与城市更新有关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吴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刚刚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旧城区改造的指导意见》。今后,随着旧住宅区的改造,城市内涝的防治应取得成效。
吴认为,目前广泛倡导的生态规划理念是在城市水文基础上开展城市建设工作,明确不同淹没区土地利用的防洪标准,以充分保证洪水需求,提高区域整体抗御能力。因此,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必须跟上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的步伐。
程晓涛认为,城市内涝治理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也不能迅速扭转灾害治理的高成本投入。“世界经验表明,人口城市化水平应达到70%以上,才能进入相对均衡状态。因此,未来中国城市内涝的压力将会加大。
即使前面的路很长,当夏季内涝接近正常状态时,开一个治内涝的药方也是必要的。
一些媒体调查发现,一些试点“海绵城市”的内涝现象相对减少,但“城市望海”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谓“海绵城市”是指一个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由雨水造成的自然灾害。它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
程晓涛曾指出,城市治理工作启动后,相关方面发现排水系统改造难度很大。例如,地下不仅有排水管,还有供水管、供电线、网线等。地下的空房间不多。“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产生了——通过城市雨水调节池、下沉式绿地等。然而,这一城市建设指标不足以应对持续的暴雨,实践证明它不能完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国际海绵城市低影响发展工程实践交流协会秘书长张夏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就低密度城市地区而言,基于源头减排理念的“海绵城市”已经可以在enough/きだよだよ0/which广泛实施并发挥巨大作用。然而,就高密度城市而言,可用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空客房有限,因此其作用有限。
“建设‘海绵城市’不是万灵药,旧城内涝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内涝的成因。即使‘海绵城’能解决负罪感问题,全国这么多老城区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改造工作。”吴对说道。
推进弹性城市建设
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
由于“海绵城”的建设不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老城区的内涝问题,是否有必要提高城市排水标准成为了业内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表示,近年来,极端天气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难以做出准确预测。如果老城区的排水和防洪系统是根据极端天气来规划和建设的,一方面成本太高,会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和沉重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已建成的相关设施可能长期闲置,这将再次造成资源浪费。
吴认为,应该逐案分析。如果现有的排水标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过低,确实需要升级,那么应该在以后的更新中进行升级。
“在正常降雨条件下,原有管道设计不能满足城市排水要求,造成内涝。此时,有必要提高城市排水管道的建设标准,局部改进应结合区域整体情况。如果当地的排水标准提高了,其他地区的标准就不会提高,原来的地方可能会解决积水问题,但是没有提高标准的地方可能会成为新的积水点。在一些古老的城市里,内涝是由外界河流的抬升造成的。只提高标准而不解决整个区域系统的排水问题是没有用的。南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如果旧管道遭到破坏,地下水就会进入管道,这也是造成区域内疚感的原因。”吴说:“因此,旧城改造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不能简单地提高标准。”
吴认为,旧城区应结合城市更新进行城市管线改造,采取盖建措施,并雨污分流;新城区应创新规划和控制,根据城市水文学原理充分评估内涝风险,并为洪水留出渠道和空房间。
另外,吴指出,对于极端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要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要从自然生态保护、社会管理和工程建设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自然生态保护就是尽可能地保护自然排水渠道,根据城市水文原理建立区域水生态框架,保护河流和湖泊,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是开展系统化管理,发展智能雨洪管理模式,包括防灾减灾、洪水预警、灾后快速重建等方面的雨洪管理;工程,包括盖源雨水工程、雨水管网、泵站等吴进一步解释道。
吴认为,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城市管理的重要方向,要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管理,必须建立基础设施内涝灾害风险评估与检测系统。“在当前情况下,有必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渍害风险评估和测绘,有针对性地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至少,它必须根据集水区域进行划分,查明有罪的原因,并解决区域洪水问题。”
□我们的记者赵丽
□本报实习生韦嘉
标题:年年治年年涝 城市内涝顽疾该如何根治?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1715.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