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切实推进改革, 方能应对增长乏力
本篇文章2230字,读完约6分钟
[应对困难的主要政策是稳定大局,不存在系统性风险,重点是有效推进改革]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下行轨道,一系列经济矛盾开始显现。当今,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什么已经成为政治学界讨论的核心问题。纵观各方的讨论,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两个分析框架和从这两个不同的分析框架中衍生出来的不同的战略和对策。
首先是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即“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认为,由于需求疲软,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下行通道。这种分析方法源于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需求应该由四个项目组成——投资、消费、净出口和财政赤字。在中国,它被简称为没有财政赤字的“三驾马车”。
有人推断,经济增长率下降是由于需求不足和“三驾马车”力量不足:要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就必须想办法增加需求,最终确定通过增加投资来拉动增长率。这种分析方法在理论上有很大的问题,即它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的长期增长。
此外,从实际表现来看,长期以来,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一直使用这种方法来应对gdp增长的下滑,并在2009年采取了强有力的刺激政策来提振经济增长。从2009年到2010年,经济增长率从6%上升到8%以上,甚至达到10%,但这种增长非常短暂,并在2010年底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从2010年到现在,几乎每年或每隔一年,这种强有力的刺激方法将被用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产生了两个负面结果:第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投资本身将推动增长,因此,投资回报肯定会下降,尤其是在最近两年,刺激效果几乎为零。另一方面,由于过度投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率,即杠杆率,变得越来越高。根据研究机构的研究,中国各级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杠杆率在gdp的250%到300%之间。显然,巨额债务积累已经威胁到整个资产负债表的安全,而且存在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第二是供应方面。根据这种分析方法,经济增长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新劳动力、新资本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这样的分析框架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国经济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了快速增长,这是非常令人信服的。因此,用这种分析方法来寻找中国经济未来稳定增长的驱动力也是有效的。
在对中日韩三国进行比较后,青木昌彦教授指出,劳动力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的转移,即所谓的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转折点。通过分析日本和韩国的增长和变化过程,青木认为,当农村劳动力仅占总劳动力的20%左右时,库兹涅茨曲线将进入一个转折点,然后城市化进程将变得非常平缓和缓慢。这意味着仅仅依靠一个因素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不够的,必须找到一个新的驱动力,那就是增加索洛津贴,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因此,为了在未来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中国的主要驱动力应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一句话,就是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然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20年前提出的,至今已有20年。为什么没有改变?因为有制度上的障碍。这句话源于2003年中央政府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但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初期并没有太大的改善。2012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即十八大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现有体制,用改革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对困难的主要政策是稳定大局,不存在系统性风险,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际改革上。现在看来,很多方面还需要加快,而其他方面还没有真正走上改革的道路。
目前,我们面临的第一项改革是简化行政和下放权力。这是在21世纪初完成的一次。一方面,因为有大量的水,另一方面,加强监管的“保护和压力”是增加大量的政府干预。因此,有必要将权力下放和权力下放制度化。制度化无非是两件事:首先,我们必须尽快制定一份负面的市场准入清单;另一件事是列出各级政府的正面名单,这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是不可行的。
第二个问题是金融改革。金融改革的核心改革似乎正在取得良好进展,如利率市场化和存款利率市场化。然而,金融市场仍存在许多长期问题有待解决,如监管问题。
过去我们的监督方式主要是预监督,依靠审批。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事前监督应由审批改为事后监督和合规监督。例如,证券市场的改革进展非常缓慢。一个特别坏的消息是,在今年股市连续暴跌之后,审批制度和登记制度的改革似乎被推迟了。
金融改革总体上是可能的,但金融体系遗留的问题太多,各级政府的高杠杆率问题需要消化,这使得整个金融改革遇到许多实际困难。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克服这些困难?价格改革是一项非常困难但至关重要的改革,它只是在最近才提出指导意见。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一是国有企业的定位;另一个是代表国家和国家控制国有资本的组织。它是负责资本,还是负责人、事和资产?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解决。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建立自由贸易区,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为什么要建立自由贸易区?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改革小组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顺应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大趋势,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商业环境。这个意见很重要,但是有两个问题。一是有人认为所谓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或自由化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另一个原因是,所有部门都愿意坚持自己的权利,这使得缩短负面清单变得困难。
(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中国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记者胡整理)
标题:吴敬琏:切实推进改革, 方能应对增长乏力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7400.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