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人民币能否成为下一个储备货币?
本篇文章3890字,读完约10分钟
现在是10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基本完成对人民币进入特别提款权的检查,检查结果将于11月份正式公布。昨天(10月23日),彭博甚至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似乎做出了积极的决定。当各行各业都在期待结果的时候,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加入特别提款权肯定有助于人民币成为主要储备货币,但这只是结果,中国自身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是承载国际储备货币的“软实力”。
关于相关问题,10月2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查塔姆大厦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国际研讨会上发表演讲,并独家授权《中国商报》发表。他说:“在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30%的大经济体中,它们的货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是一个历史趋势,没有人能够阻止它们。是否加入sdr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不过,他也强调,“人民币最终能否成为主要储备货币,主要不在于是否加入sdr(这是结果),而在于中国自身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国的金融改革不会因为人民币不能加入sdr而停止。”
夏斌建议“我们不应该在金融开放上动摇,但我们不应该为进一步开放设定时间表。金融开放必须考虑与中国各种改革的协调和匹配。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行,正是为了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以下是夏斌讲话的全文。
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一个历史过程
应该说,从1979年的改革开放到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中国从未正式想过人民币会成为世界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虽然上世纪末官方机构就提出了在未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但这只是相对于资本开放的改革目标而言的。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最早是在中国学术界讨论的。实际上,它始于2008年美国的“百年一遇”危机。正是美国危机给了我们重新思考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机会。2008年底,我多次宣传,中国的金融历史从1949年以来可以说有三个30年。头30年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金融,中国金融在世界金融结构中几乎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第二个30年是从1979年到2008年。经过30年的改革,可以说中国金融已经轻而易举地成为世界金融棋盘上的一枚棋子,但它却是在被动地、无意识地下棋。从2008年到未来30年,路在何方?最初并不清楚,但基本上仅限于华盛顿共识的内容。正是2008年的危机让我们看到了当前世界经济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缺陷。当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实力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正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经济赶超的逻辑决定了无论是从中国的利益还是从世界经济的稳定来看,人民币不仅要追求普通小国金融开放意义上的本币自由兑换,还要追求大国货币的国际化目标。因为东南亚、亚太国家甚至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中国这个大国的贸易需求,稳定发展本国经济,也需要人民币逐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来修补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总之,21世纪后世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人民币应该国际化,承担起主要储备货币的责任。
然而,我们也知道,人民币成为主要储备货币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不同于欧元可以在某一年、某一月、某一天一夜之间宣布流通的事实。就时间长度而言,它相当于美元。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真正的繁荣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而美元的国际地位是在1944年确立的。人民币成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历史进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中国整个经济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因为人民币必须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它必须建立在国际范围内的货币定价和交易功能的基础上。在今天的全球浮动汇率制度下,所有这些都要求人民币必须浮动,资本管制必须取消。长期以来,中国的汇率和资本管理改革进展缓慢,这与中国的其他改革如企业改革直接相关。特别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美国生病,中国吃了太多药”(受4万亿元、约600亿美元宽松财政政策的刺激),遗留的系统性风险问题甚至推迟了汇率和资本管理改革。因此,只要21世纪没有重大事故,在我们看到人民币不可避免地成为下一个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历史趋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人民币成为主要储备货币是一个历史过程。
历史进程的简要回顾和基础
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培育,是当今中国政府在金融领域进行汇率和资本管理改革的重点。中国在继续近年来渐进式汇率改革的基础上,于今年8月改革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确定制度,资本管理改革可谓是马不停蹄。从qfii和qdii到rqfii和rqdii,从“沪港通”到放宽海外央行等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报价:601988,咨询),从上海自贸区等离岸人民币市场改革到允许境内自然人开展境外私募股权投资试点,从允许香港银行在中国深圳发行人民币贷款,到刚刚宣布财政部将每周发行三个月期国债,培育储备资产的功能,这一切表明,中国政府在汇率和资本管理方面的改革一直是坚定不移的。
这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态度,一个国家和一些人认为没有积极改革的货币,经过2009年以来短短六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世界第四大支付货币和世界第六大贸易货币。目前,100多个国家的1000多家商业银行都在用人民币支付。30多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使用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总额达到6700亿元。中国央行还与35个国家的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3.1万亿元人民币。不久前,中国宣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正式开始运行。如果外汇交易时间延长至晚上11:30,欧洲交易时间可以恢复。正如swift的朋友所说:“我们每个月都能见证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人对人民币的“自由使用”表示担忧,因为他们担心持有人民币后无法自由进出中国,也因为中国的人民币市场“池”太小。就前者而言,近年来的事实表明,人民币进出人民币池的渠道在不断拓宽。就后者而言,一系列数据表明,这种担心根本不存在。目前,中国国内股市的总市值一直徘徊在世界第二和第三位之间,今年5月占全球市值的10.8%。中国债券市场余额为44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信用债券余额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15年8月,中国货币市场交易规模达到45.1万亿元。截至2014年底,全球官方储备为11.59万亿美元。按照目前的货币市场份额模式,如果全球官方储备的10%投入中国市场,它只会转化为7.1万亿元人民币。如果你投资中国的三个市场,一式三份,如上所述,在今年9月底相当于中国股票流通市值的6.9%和债券市场规模的5.4%。货币市场交易规模的5.3%。虽然这个例子并不恰当,但至少可以说,中国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能够适应各国对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所要求的各种功能。
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影响
人民币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地位的逐步确立是一个历史趋势,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经济的崛起,是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和修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需要。当然,这一变化引起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结构的变化,肯定有利于国际货币汇率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是改善和修复国际货币体系的现实选择。
我们希望出现一种超级主权货币,但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现实中,我也认为它更理想,更不可能实现。在这一点上,我同意蒙代尔的观点:从整个货币史来看,金融大国一直拒绝国际货币改革。因此,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正如我2009年在中国所说,“一极多国”国际货币体系是未来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美元是主要货币,形成了美元、欧元、人民币等多国货币的竞争与合作体系。
对于国际社会过去和未来在特别提款权作为超主权货币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我们应该给予积极支持,因为它毕竟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然而,我认为认为特别提款权可以完全取代真正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想法过于理想化。
因此,上述中国政府培育人民币国际货币和储备货币功能的过程表明,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的态度一直是积极的。同时,基于对现实国际货币体系的清醒认识,我认为也有必要: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肯定会有助于人民币成为主要储备货币,但人民币最终能否成为主要储备货币,主要不在于是否加入特别提款权(这是结果),而在于中国自身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国的金融改革不会因为人民币不能加入特别提款权而停止。从长远来看,如果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和利率政策将通过特别提款权的一揽子利率影响美元利率,从而减少“这是我们的货币,但这是你的问题”(美国前财长约翰·康内利)的负面国际溢出效应。从短期来看,中、美、欧、日之间的利率差距太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要国际货币央行的利率决策和中国人民银行自身的利率决策。如果世界上188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中有更多的国家持有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将有助于克服当今国际货币体系过度依赖美元的缺陷。
作为一个小小的结论,因为中国经济的改革不会停止,作为一个理性的思考,每个人都明白,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做出30%贡献的大经济体的货币是一个历史趋势,没有人能够阻止它。是否加入特别提款权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面对近六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已经初步国际化的事实,一些人仍然对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提出各种超高门槛,这只能说明他们是国际金融市场上商业利益和投机利益的代言人。
此外,我只是建议中国政府不要在坚持金融开放不动摇的同时设定进一步开放的时间表。金融开放必须考虑与中国各种改革的协调和匹配。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行,正是为了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标题:夏斌:人民币能否成为下一个储备货币?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7365.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