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耄耋老人的“石油缘”
本篇文章1505字,读完约4分钟
原始qhbtv视频青海省23岁参军,参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典,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1954年,30岁的他放弃了进入军校的机会,亲自邀请他去青海油田,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奋斗了12个春秋。 他已经是九十六岁高龄的万芳荣 从简短的意义上来说,几句话似乎可以总结万老的一生,这句简短的话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写。 放弃军校为祖国寻找“油”进入万芳荣家,看到墙上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抗美援朝战争回来的照片,一张是中央军事委员会抗美战争捷报的照片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组织把万芳荣安置在北京的军校就业,当时新中国处于“油”不足的状态,华夏大地爆发了“我为祖国寻找石油”的大战。 意气风发的万芳荣尽管周围的劝说,还是多次提出申请,毅然开始走上为祖国寻找“油”的道路。 这个寻找是12年 “当时我的领导不同意我的申请。 柴达木盆地是个很辛苦的地方,军事学校也需要我。 在我申请了几次之后,他们同意了。 ”万芳荣想起来说 油田守初心万芳荣来到柴达木盆地时,青海勘探局刚成立,是今天的青海油田 当时事业的工作点是冷湖地下四。 万芳荣的儿子万海斌说:“那时条件很苛刻,没有地面凹陷,只能住在帐篷里。 刮大风的话,完全不能住人。 万海斌说,父亲刚到冷湖时,喝水也很难,基本上不能喝水,年降水量也非常少,除了海带、萝卜、白菜,新鲜蔬菜非常不足 1958年9月13日,1219钻井队钻井的地下四井,钻井到650米后,发生井涌,发生井喷,喷发势异常剧烈,原油连续3天3夜喷出,每天原油800吨左右。 地四井吹油后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要点从盆地西部战术开始向东移动,揭开了冷湖油田勘探开发的新篇章 当时,在我国石油产量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情况下,冷湖油田跃居全国四大油田之一,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时真的很辛苦,但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在这样严酷的生活环境下,万芳荣先生出色地完成了为祖国寻找“油”的使命,在石油大会战中获得了“全国石油基准测试第一名”的称号 即使是现在,老人有时也会向孩子们和孙子们讲述那个困难而辉煌的历史。 言传身教饰演的“油三代”受到万芳荣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四个孩子和孙子也献身于油田事业,是真正的“油三代” “父亲从小就给我们讲了很多他当时经历的事件,作为老军人他对自己要求也很高,所以父亲成了我们兄弟姐妹的四个标杆。 ”万海斌说 1996年,万海斌从青海油田花土沟精炼厂调到油田综合服务中心当维修员,作为检测维修员,他每天与管道、污水打交道。 工作环境是脏的还是窄的。 在寒冷的冬天,有时焊接管道以更换阀门。 他歪着身子躺在充满污水的下井里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 一天汗和污水在整个衣服上结成冰块,很难脱,腰背也不直。 工作不到几年,他就患有严重的腰肌疲劳,手脚也冻伤了,但他从不抱怨,放弃过 在工作的27年中,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主动性,在遇到“急、难、危、重”的任务时,他总是随行,突击前进,自己承担了脏工作、累工作、苦活。 他说,比起父亲们的辛苦,我们这种困难算不了什么,从小教育我们,党员应该辛苦地前进。 万芳荣的孩子们记住了父亲的教诲,兢兢业业献身于青海油田事业,也向下一代传达了话语 从抗美援朝战场的士兵到石油师的工人,再到地下四井的管理干部,具有72年党龄的老党员默默地坚守着,展现出老一代石油人扎根于高原的英雄本色 那是因为,只有一代青海省的石油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冷湖这片沙漠才能不再寒冷,不再孤独 冰冷的湖里四井的精神旗帜高高飘扬在沙漠深处 文芳阁记者:张云飞赵丽陈星霖贾晓云宁学锦苏沛李凌波青海网播电台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标题:《翳老人的“石油缘”》阅读原文 ]
标题:要闻:耄耋老人的“石油缘”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23638.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要闻:贸大 我们回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