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刊:中日关系完全破裂发生大规模战争几无可能
本篇文章8056字,读完约20分钟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张云玲在《日本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有许多邻国,它们构成了独特的周边地理格局和关系。周边地区对中国极其重要,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中国崛起的成败。习近平在2013年举行的周边外交工作研讨会上指出,周边国家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思考周边问题和发展周边外交应该有一个三维的、多元的、跨越时间的空视角。要做好周边外交,必须把握大趋势,突出战略,重新制定战略。
周围地区的新变化
如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周边地区的格局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历史逆转。中国正在由大变强,民族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中国已经成为周边地区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新世纪周边关系和秩序的重建进程将进一步深化。我们现在正处于历史重建的漫长过程中。看待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我们应该把它放在过去一个世纪的长期重建过程中,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耐心。
如今,人们谈论最多的问题是中国周边地区出现了新的紧张局势。东海和南海似乎有些紧张,战争的风险很大。
事实上,虽然有些矛盾风险大,对中国周边环境影响大,但总体情况还是好的。从大局来看,甚至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威胁最小,中国控制周边大局的能力最强。中国由弱变强将引发多重复杂的反应,这将导致地区关系发生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就地区关系而言,调整的基调是将弱中国下的关系转变为强中国下的关系。“强大的中国”下的关系将引发一些争议。尽管有许多新的矛盾,中国并没有陷入崛起的“困境”。中国开放和创造环境的能力更强。
美国不是中国的邻国,而是地理和战略上的邻国。所谓的地理意味着它近在咫尺,有军队驻扎在中国的邻国,高科技武器可以直接分发;所谓的战略意味着它是一个地区霸权国家,中国的崛起将对它构成直接挑战。进入新世纪后的头十年,美国的战略重点主要是反恐。当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并且人们认识到它正在改变秩序模式时,美国无法忍受,不得不调整其大战略并转移其重点以应对中国的挑战。为此,美国动员资源争取力量,试图压制中国的扩张,遏制中国影响力的上升,阻止中国取代或削弱美国的存在和影响。这就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背景。
日本也在经历重大调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这让它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紧张。日本开始认真考虑如何与“强大的中国”相处。搁置钓鱼岛问题原本是两国恢复外交关系时的共识。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日本政府将钓鱼岛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安倍再次上台后,以“中国威胁论”为目标,推动国内改革,解除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禁令,并不惜恶化与中国的关系。这使两国关系进一步倒退。
为了维护南海岛礁的利益,菲律宾和越南公开挑战中国,并拉美国助威...
许多媒体也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傲慢自大、试图扩张实力的国家。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确实有点令人头痛。为什么突然冒出这么多问题,为什么形势会“急转直下”?中国的周边地区似乎突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把周边看作一个整体,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变化从大到强,那么我们就可以有一个客观的总体分析,即“强大中国”下的格局和关系的重构,以及新世纪的变化过程。
地区关系和格局的巨大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变化本身是不确定的。尽管中国多次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与周边国家的相处中表现出“亲、诚、惠、容”,实现了共赢,但中国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毕竟是一个新的过程,中国尚未赢得周边国家的充分信任。当然,也应该看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御”和一些国家的“抵抗”也是相对的,因为它们不会放弃发展对华关系。
虽然新的形势增加了中国的被动反应,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也增强了积极应对和建立新关系的主动性。中国的主动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1)它可以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施加影响;(2)我们可以努力推动我们想做的事情。总的来说,中国可以限制变革和升级,并发挥其影响力。中国应该坚持把周边作为民族复兴的战略支撑带。
在所有这些变化中,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仍然是核心。美国有自己的战略,那就是防止中国拒绝美国,取代美国的地位,损害美国的核心利益。避免对抗是中国应对美国战略的底线,但底线不是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提出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一种积极的战略,而不是消极的措施。
美国可能不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但也很难拒绝。许多人猜测中国的真实意图。一些人认为接受中国的倡议意味着承认美国和中国是平等的,而另一些人认为中国正在寻求与美国的共同治理。习近平生动地说,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中国和美国。显然,中国主张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是为了寻求共同治理,而是为了寻求共存。避免修昔底德的陷阱意味着崛起的中国将与持续的霸权竞争,而不是战斗和实现和平发展。事实上,如果我们这样做,中国和美国将创造历史,创造一个大国崛起而没有战争的历史,创造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的历史。
理解中日关系
在中国的邻国中,与日本的关系最为复杂。在中日长期的历史交往中,中国大部分时间是强大的,而日本近代大部分时间是强大的。自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是亚洲的领导者。日本以其强大的力量侵略中国,抵抗了日本八年,最终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帮助下取得了胜利。日本的失败摧毁了其经济,但二战后,日本迅速实现了经济复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2010年是一个转折点。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超过了日本,随后总量差距继续快速扩大。中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军事实力,继续提高。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从中日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大逆转,这必将对中日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日本方面来看,核心问题是如何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雄厚的中国相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仍然很弱。日本同情中国,做了很多好事,比如提供官方发展援助,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然而,日本人也有一个心结,那就是他们担心中国会成为竞争对手。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公司担心在中国投资会让中国学习技术。只有当其他资本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时,日本大企业才开始下定决心进入。
进入新世纪,中国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然而,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是任何日本政党和政府领导人的心脏病。最初,日本依赖中国这个不断增长的大市场,与中国一起推动东亚地区一体化可以为其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动力。然而,由于担心中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日本对华政策始终摇摆不定,最终走向限制中国,甚至将中国视为对手。小泉执政期间,他对中国表现出强硬态度,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以提高国内声望,并通过加强与美国的合作来限制中国,导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安倍执政时间很短,与中国建立了战略互惠关系。然而,他复兴日本的梦想决定了他要把中国作为他的对手。后来,在福田执政期间,他奉行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的政策,中日关系得到改善。麻生执政期间,他试图通过“价值联盟”和创建“民主弧线”来孤立中国,但没有成功。鸠山由纪夫执政期间,他试图实施“融入亚洲”的政策,加强与中国的双边和地区合作。他激怒了美国,导致他迅速下台。
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这无疑点燃了日本政界和民众对中国的感情之火。如何应对比日本强大的中国,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民主党内,有一群强硬派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野田佳彦于2011年上台。一方面,他说他想与中国发展关系,但他越来越担心中国的威胁,并把“加强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对策。2012年,野田佳彦政府决定将钓鱼岛“国有化”,尽管公开言论是为了防止石原慎太郎团伙购买钓鱼岛制造麻烦,而真正的考虑是防止中国占领钓鱼岛。结果,中日关系再次陷入僵局。安倍再次上台时,以“中国威胁论”为利器,唤起日本民众的心,争取美国支持其“正常国有化”。他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历史,大大增强军事实力,积极推动集体自卫权的解除,到处宣扬“中国威胁论”,与中国争夺影响力。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没有一个日本领导人采取过如此全面的对华政策。虽然中国和日本还没有开始对抗,但相互仇恨的程度正在加深。
事实上,日本政治家非常清楚中国的崛起和民族复兴是不可阻挡的,日本与中国为敌是不好的。就发展而言,真正导致日本实力下降的是内部因素,如政府规模过大、人口过度老龄化、综合竞争力下降等。美国才是真正把它约束为“正常国家”的国家。因此,日本政府把“中国威胁论”作为振兴日本的主导战略显然是错误的。它不但不能实现日本的复兴,反而会让日本陷入困境,付出更高的代价。
在经济上,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这只是一个逆转。中国严重依赖日本市场(最初超过18%,现在不到10%),但现在日本严重依赖中国市场(最初不到10%,现在超过18%)。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没有哪个国家能给日本提供如此大的市场份额。
作为一个“正常国家”,日本需要两个条件:(1)正确理解历史,获得受灾国和国际社会的理解;(2)摆脱美国的控制,坚持独立、自治与和平。这两种情况并存并相互作用。前者涉及崛起中的大国中国,而后者涉及霸权主义的美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日本不能正视历史,中国就不会承认日本的“正常国家”地位。中国不想保留历史,但历史不会被遗忘。这是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底线。过去的事实表明,每当日本政治家,特别是领导人采取否认历史的行动时,中日关系就会出现大问题。可以说,中国越强大,它对日本否认历史的抵抗就越大。
至于摆脱美国的控制,可能会更加复杂和困难。长期以来,特别是自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一直通过加强与美国的联盟来增强其军事能力。美国很清楚日本的“机构内”增长战略。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和利用日本的战略考虑,美国实际上宽恕了它。如今,安倍朝这个方向迈出了更大的步伐,试图通过解除集体自卫禁令,建立更强大的军事力量,获得更多的军事活动。对此,美国给予了明确的支持,因为日本成为其遏制中国战略的力量。然而,由于中国和美国正在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美国不希望日本单独在中国问题上制造麻烦,更不用说让日本单独行动了。无论如何,日本被置于美国的战略笼子里。至于日本急于遏制中国,这无助于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只会损害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并没有走出历史的阴影,而是陷入了战略对抗的漩涡。因此,中日关系需要更大的努力来摆脱困境。从中日关系的历史逆转和地区格局的大调整来看,中日关系的实力结构和利益结构迟早会得到解决,但这需要时间。
然而,要抓住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因素,把两国关系引向“正常发展”的轨道,既需要计划,也需要行动。如果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为了创造历史,打破新兴大国必须与新兴大国对抗的铁律,那么中日两国也有责任创造历史,即化解历史恩怨,走向合作共赢。欧洲的法国和德国已经做到了,但亚洲的中国和日本不能做到吗?然而,法国和德国这样做是基于两个条件:第一,德国确实承认了侵略历史;第二,两国共同参与和促进欧洲合作,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中日和解与合作也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日本真诚反思历史;第二,中日共同努力促进亚洲合作。第一个障碍是第一个。当然,在亚洲创造这样的环境需要中国和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努力,包括美国。
钓鱼岛问题的总体情况
钓鱼岛问题有着巨大的利益、背景和模式。最大的利益是中国想要恢复对钓鱼岛的主权,而日本却竭力维护现有的治理,然后拒绝承认主权争端的存在;大背景是中日综合实力偏向中国,日本“以攻(守)为守”;最大的模式是钓鱼岛移交给日本管理,这是二战后没有中国参与的地区秩序安排。中国崛起的力量挑战这一秩序,改变这一损害中国利益的秩序只是时间问题。
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国有化”及其坚持不存在主权争议的立场将钓鱼岛问题推向了死胡同。日本政府官员声称,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从未与中国达成过默契,其“国有化”只是日本国内政策的调整,是基于日本国内的政治原因(石原慎太郎派借机施压争取权力),为方便政府管理从私人手中购买所有权。
但在中国看来,这种解释只是自欺欺人。中方认为,没有当年的搁置默契,两国关系正常化是不可能的。“国有化”是日本政府应对中国实力提升的准备,是出于对中国战略判断的考虑。因此,“国有化”一方面破坏了两国搁置的共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将中国推向了别无选择只能采取强硬对策的境地。显然,如果中国不采取反措施,就等于默认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这显然是中国不能接受的。
虽然钓鱼岛主权的回归是中国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必然结果,但一方面,中国并不急于恢复对钓鱼岛的主权,可以接受继续保持两国此前达成的搁置的默契;第二,对于如何处理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实现钓鱼岛主权回归,中国没有明确的计划,这给空留下了磋商和谈判的空间。
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国有化”也为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宣布钓鱼岛主权提供了机会。作为回应,中国政府宣布了钓鱼岛领海基线,并开始在钓鱼岛海域巡航。中国没有夺取钓鱼岛,而是采取了进一步建立和宣布主权的方式。日本一再宣称,中国将占领钓鱼岛,并进行军事演习来夺取这些岛屿。
中国很清楚,夺取这个岛屿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不仅会导致战争,而且不会有预期的结果。钓鱼岛问题显然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长期历史遗留问题。在中国看来,钓鱼岛属于日本管辖。一是近代日本侵华的历史,即日本赢得了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并把钓鱼岛列为自己的岛屿;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领导了不合理的秩序安排,私下给予和接受,并将本应归还中国的东西交给日本管理(尽管不包括主权)。中国从未承认或接受这两个所谓的事实。
显而易见,考虑到钓鱼岛问题的复杂性,如果双方同意,可以搁置,最终解决方案将视情况而定。然而,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力量平衡向中国方面倾斜,日本断然否认主权争端的存在,这阻碍了协商和谈判的途径。因此,尽管中国不想通过战争解决钓鱼岛主权问题,但如果日本继续坚持在“国有化”的基础上不存在主权争议,冲突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事实上,中国已经公布了钓鱼岛领海基线,制定了法律文件,并在其水域实现了正常巡航。邮轮的意义在于宣示主权,这实际上改变了钓鱼岛实际上只被日本控制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需要要求日本承认钓鱼岛主权争端,但应继续在钓鱼岛巡航,必要时加大努力。事实上,安倍政府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是不现实的。未来,日本领导人将很难公开承认这一争议。然而,中国坚持巡航,在主权声明问题上不让步,日本不承认有争议。
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政府想举起美国的旗帜,因为美国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日本。美国在玩两只手:一只手不涉及主权,只涉及管理权。主权问题由中国和日本解决,目的是让中国和日本对立和冲突;二是捍卫管理权,将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条约,目的是防止中国改变现状。据说钓鱼岛问题是美国人定下的一套,这样中日就可以永久地面对对方,这样美国就可以从渔民那里得到好处。
对中国而言,钓鱼岛问题具有双重战略意义:(1)必须打破现状,打破1894-1895年甲午战争后钓鱼岛被日本占领的局面,不再默认日本的实际控制,凸显中国的崛起和复兴。当然,最终的解决方案取决于条件。(2)打破地区秩序现状涉及二战后美国在亚洲的布局。钓鱼岛的管理权由美国交给日本,是战后美国主导的亚太地区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美国强调维护秩序的责任。中国一再声明,它不接受美国的这种安排,也不承认美国的这一责任。然而,打破这种区域秩序结构需要时间,未来建立什么样的区域秩序取决于许多因素。
因此,从大局来看,钓鱼岛问题反映了秩序的重建,涉及中日实力对比、战后旧金山秩序的瓦解和中美博弈。这需要时间和大局。我们不应该无动于衷或过于焦虑,“不停顿地战斗,不停顿地进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张海鹏和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关于钓鱼岛的文章,其中提到了“重新考虑冲绳”的问题,这令日美两国大为震惊。什么是“冲绳复议”?这是对旧金山和约形成的整个东亚秩序的重建,涉及的问题比钓鱼岛问题还多。以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为主导的区域秩序的调整和重建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未来,这一地区的关系和秩序将取决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和谐。
“强大中国”下的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现在处于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加强中国”下的中日关系出路何在?我们能摆脱对立和对抗的局面吗?
如前所述,当前和未来时期的中日关系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中日关系已经完全破裂,成为两个敌对国家,大规模战争不太可能发生。打一场大仗,一是日本没有这个能力,二是中国不准备打。中国需要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必须保持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日本人民的反战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成了“国家规定”。有了过去的教训和二战后的和平主义基础,像安倍这样的政治家似乎不可能领导日本走向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中没有赢家。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不一定会和一个大国开战,更不用说在美国的压制下的日本了。这样,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实际利益的竞争仍然可以通过政治层面来运作。问题在于,安倍走得太远,用言语做出了急转弯,这使得他很难赢得中国的信任。中国想要的是行动。日本政客迟早会明白,以中国为对手,用“中国威胁论”来推动日本国内改革,取消集体自卫权,把日本变成“正常国家”,不是一个好策略,代价太高。
中日力量对比仍在变化,中日关系将经历艰难的调整。中日关系良性调整至少有三个基本条件:(1)中国综合实力提高的趋势是可持续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承诺是坚定不移的;(2)日本调整了对中国的认知取向,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中国的崛起和影响力的增加;(3)中美新型关系建设取得进展,为中日关系提供了更大的空空间。中日两国都需要理性、睿智、果断的领导人,需要具有广阔视野和整体意识的社会公民,需要为两国的和解与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并获得了长期执政(十年)的保证。中国有条件稳步提升综合实力。中国需要一个不敌视、合作的邻国,并改变中日关系必须逆转的“规律”。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领导人也肩负着将日本从经济停滞的泥潭中解救出来、保持日本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安倍不会有这么长的执政机会,他本人,尤其是随后的领导人,可能会深思熟虑。对于日本来说,扭转与中国日益恶化的关系,让日本从中国的崛起中受益,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的选择。(山东大学人文学科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张云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研究杂志》是人民网的一个专题,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为《人民日报在线》。(
三链:吃昆虫、吃厕所和油炸??3.模纸锻造,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 95镣铐和镣铐??0.07%锝58.....
当前流行度:0
[娇娇]http://itougu.jrj/view/189514.j.....
当前流行度:0
1.1 .涓涓细流??邦邦、邦邦、邦邦、交邦和廖廖??变得强大。.....
当前流行度:0
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
当前流行度:0
缇落入三条锁链??3镝??6铥??0(乌桕脂含有3条链吗??4镝??4铥??0)死,死,死,死又死,4.72??......
当前流行度:0
那墙,墙,墙和墙呢??钳子里有丰富的镰刀、叉子、叉子、nan和链条,这些都是銮棒的来源.....
当前流行度:1
你想挑起镝,破坏哮喘吗??缇,汤,汤,3汤和柊镶嵌??链条??4."敌鲁,缇,汤,汤,汤."??.....
当前流行度:0
咸丰、大树、细垴、十二寸、相互涓涓??环秀细链,涓涓细流,砸铙钹,甩铙钹,砸铙钹,砸铙钹,砸响,砸得咝咝作响??葛格·岳格·柊.....
当前流行度:0
标题:日本学刊:中日关系完全破裂发生大规模战争几无可能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13897.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